严君平卜肆
岑参
君平曾卖卜,卜肆芜已久。
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
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
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名遵(据说原名庄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蜀郡成都市人。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忠孝信义和老子道德经, 以惠众人。日得百钱足自养,即闭门读《老子》。精老庄之学,终身不仕,著书十万余言,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 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很受敬重)。年90余,以其业终,史称“蜀人爱敬”。著有《老子注》和《道德真 经指归》(《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13卷,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前书已佚,后者今仅存7卷。
谈谈严君平对中国道家思想的发展和贡献
一
说起老子和庄子,大家非常熟悉,但是,他们毕竟是战国时代的人, 他们的学问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鸿扬发展的呢?中国浓郁的道家思想社会文化氛围又是通过一些什么样的人去培育和形成的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一批推崇老 庄的人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老庄的思想恐怕在传播上还是有问题的。
老庄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其人其事,这一直是个历史悬案, 根据1993年郭店发掘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楚简本来看,这些古竹简中有《老子》,但是,却没有后来据说同样是上古典籍的周易和庄子等文本。当然,我们 不能够仅仅根据郭店本的情况就可以断定历史上没有庄子这个人,但是,在许多秦汉时代的名家中的文稿中,都是不提庄周及其庄周思想言论的。现在我们看到的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到是附带提了一下庄子,说他是蒙人(现河南商丘一带),曾经被楚威王邀请为相,庄子拒绝而终生不仕,庄子之学本归于老子,著有十 万余言,他是隐士。
庄周名声鹊起,并与老子、易同时成为三玄之学,是在南北朝这近200年的时间里。如果说南北朝之前,庄子是否 是真有其人还是无可考证的话,到了南北朝以后,人们就不再怀疑是否是有庄子这个人了,但是,从唐代开始,关于庄周究竟是谁的争论一直就是存在的。比如,说 庄子著有十万言,但是,庄子的内篇,也就是据说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则仅仅有二万多字。那南宋初期的蜀人张行成则有点不客气了,他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 揭发说:邵子(邵雍)曾经说:若无扬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以此知庄子外篇是邵雍门人所为。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是庄子的内外篇,实际上是北宋时期 的邵雍和他的学生根据扬雄的学说原理编造的。
张行成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庄子之学的一次天大的揭底,也对邵雍治学学风有鞭笞之举, 按照中国历史上的惯例,这300年内的历史,往往都是众说纷纭的,何况这邵雍距离张行成也不过就百把年时间,且南宋初期追随邵雍的门人还是非常多的,那朱 熹也算是邵雍的追随者,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自张行成这个说法问世以后,就从来没有人去反对过,看来,张行成的说法是可靠的,因为,张行成本身就是易玄之 学的大家,他的学术水平应该说不在邵雍之下,他大概是看到了庄学和邵雍之学中的窍门了,所以,即使他批评了邵雍和其门人是借用了扬雄的学术思想编造了庄 子,其他的人也从来没有对此提出过非议。华山剑专门提出这桩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学案,应该是发人深省的。
二
如果我们要再往下追究,就会发现,历史上关于庄子情况的记载,与西汉时代严君平的情况记载几乎是重复的。如果说庄子和庄子之学是否是真的,还一直无可考证 的话,那么,严君平就是确有其人了,他是西汉末期的成都人,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忌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他一样是隐士和本老子之 学,著有《老子指归》十万言,他也一样曾经被人邀请出去作官,被他拒绝了,他终身不仕,以卜筮和授易老为生,严君平生前生后也都一直被人称之为庄子。严君 平是扬雄的老师,扬雄从小随严君平学习易老,扬雄成名之后,由于扬雄的推崇,严君平学说开始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后来道教的产生,象道教中的 “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与川人崇敬严君平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庄子,恐怕多半是严君平和庄周这两个人的融会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们根 据严君平的事迹编造的,而庄子之学,则应该是庄周、严君平、扬雄这三人学术思想的融会表达。
从现在概率学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庄子和庄遵如果是两个人,那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雷同,而他们既然有这样多的因素的雷同,那么,从概率统论上看,就应该是一个人。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就有“齐鲁学”与“蜀学”的说法,其实,所谓的齐鲁之学,就是儒学礼仁等学说传统,而蜀学传统是什么?西汉之后应该是很明 白的,就是严君平和扬雄的学说传统,也就是关注自然和人性本质本性研究的学统。历史上的一些典籍,常常把西汉前的蜀地描绘成为荒蛮之地,那是当时一些中原 学士的自我中心表现,不足为信,现在从考古上就可以发现,四川在夏商周秦五代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周秦并入中原文化系统以后,蜀地一直 就沿袭着自己的学术传统,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中的“蜀学”学统格局。应该说,严君平和扬雄是西汉时期所涌现出来的两个带有明显蜀学传统的人才,他们的 学问后来一直对中国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影响。蜀学文化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固定的特点”,蜀学者大多具有实用文化倾向,并不拘束于 某一学派的学理,而是注重从实际和实用的角度去治学,当然,蜀学这样的学统,与蜀地人重视人的生产生活的质量建设及其治水水利建设传统,有很大的关系。蜀 学者大多是易玄家,情感上倾向于道家文化,但是,他们也并不排斥儒学等其他文化,具有融会百家和自我发展创新的明显学统表现。由于蜀地是汉文明文化的主要 发源地,蜀汉本为一义,所以,说中国汉文明文化的中心文化学统是蜀学,并不过分。
汉唐时代,齐鲁之学就在事实上衰亡了,蜀学也因 为元明清三代的朱熹官方理学的兴起,而遭受了很大冲击,但是,蜀学学统并没有因此而灭亡,其还是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而苟延残喘的存留了下来,只要大家对中国 思想文化稍加梳理,就可以发现,自元以降,不少的人和他们的学问还是自觉和不自觉的继承了这样的蜀学学统的。
三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以后,注释家汗牛充栋,但是,却只有严君平一家的《老子指归》是再发挥之作。《老子指归》不是那种注重词语考证和词语新解的注释书,而是严君平在自己掌握了老子的思想精髓以后的一种自我发挥,可以说,《老子指归》本身就已经算得上是“经典”了。
严君平本是临邛人,生于富饶的川西南平原,他的家乡是中国最早的水稻文明地区,该地有丰富的天文和水利学传统,严君平年轻时代外出学道,学成以后,在成 都卜筮为生,后到都江堰地区一带教授易老之学,追随者不少,他的学说在整个川西地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都江堰和青城山地区有很大影响,扬雄就是这个时期 随严君平学道的。东汉末期,道教也就产生在这个地区中,所以,应该说中国道教的产生,与严君平的思想和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 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 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的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 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 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老子指归》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其对中国禅学 的产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 现了争论,当时,朱熹是属于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认为扬雄仕王莽是卖汉,而且,扬雄在学术上不儒不道,倾向黄老,所以,朱熹编著四书,把孟子编辑 进去。后来,随着朱熹理学的兴起和四书在科举中的应用,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这样,严君平的学说也受到连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见了,特 别是《四库全书》在收集《道德真经指归》的时候,编辑者认为这书可能是后代人伪造,这样,就使得《老子指归》更为人鲜知了。但是,1973年马王堆老子帛 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为严君平洗去了这一冤屈,因为,《老子指归》中引用的老子言论,都与帛书老子相符合,所以,该书的确应该是严君平作品。
严君平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许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现在,许多中国习道之人,又重新开始发掘《老子指归》中的 新论。严君平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伸展,读他的书,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自由的,思路特别的活跃,读他的著作,我们常常有种在看现代科学哲 学理论书籍的感受,既深邃,又无拘无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