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8日上午10点正由成都市社科联、成都日报主办,成都市易学研究会承办 成都市易学会 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首次学术沙龙活动在“成都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举行。会议由副秘书长张琢衡主持,会长刘宗炎,名誉会长皮天祥、王世廉,副会长秘书长谢涛、副秘书长曾华秀、,常务理事杨祚平、钟义源、王天杰、任永祥、理事雷念,及学会会员,易学爱好者共35人参加了活动。
首先由我会副会长秘书长谢涛做2014年工作总结报告。2014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我会规范制度严格管理,吸收了部分新会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经过精心组织,举办了11次易学主题沙龙和两次成都社科学术年会活动;还与企业合作,服务经济建设,开展了几次面向企业、高校、机关单位的易学讲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发动和鼓励会员深入研究易学、撰写易学论文,顺利完成了《西蜀易坛》内刊的组稿、审稿、和印刷工作;在十八大成功召开之后,我会反复组织会员深入学习依法治国的精神,努力将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学会工作中去。
工作总结完成后,对学会2014年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了颁奖表彰。
2014年工作总结及表彰会后,学会副秘书长张琢衡做了 “简析2015年五运六气与气候及疾病防治”的讲座。
人存天地间,与大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中医学一向重视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它认为人得病主要是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的影响。从人发病的规律来看,很多病症是深受着“六气”变化的影响。每年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引起的疾病多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运气”一词是我们先人用来预测气象气候的用语,是“五运六气”的简称。其中,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运行;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古人把天干地支作为基本符号,借助干支纪年法来建立理论模型,试图用它来把握每年中的不同时间段的寒暖燥湿的气候状态,并将此作为辅助诊断、治疗、养生的理论依据,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五运六气的理论,可知2015年火气、湿气和寒气为全年气候的主要特征。故2015年治病和养生的主导思想,应当注重清热泻火、祛湿和温阳散寒的结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