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由成都市社科联、成都日报主办,成都市易学研究会承办的“学术沙龙”活动在“成都市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举行。会议由副秘书长钟义源主持,会长刘宗炎,名誉会长皮天祥、王世廉、副会长秘书长谢涛、副秘书长曾华秀、王伦,钟义源,常务理事王天杰、学会会员、易学爱好者等共23人参加了这次的沙龙活动。
本次学术沙龙主题为“大道之门”,由我会常务副会长谢涛主讲,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的道、气、阴阳、五行、象数、体相用、道器象、简易、变易、不易等概念进行梳理,为听者搭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为道家、易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古今中外的人们进行了许许多多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和研究的成果,集中保存在各种宗教和哲学之中。对中国人而言,由于文史哲不分家的学术传统,中华文明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家经典中。
道家经典《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根本实相是“先天地生”的“道”(或称“无”、“虚”),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存在而存在,运转不息,而且“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都由“道”化生。佛经中认为世界的根本实相是“空性”(或称“法性”、“佛性”、“自性”、“真如”),“空性”的特点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诸法空相”,一切存在本质上都与“空性”是一致的。在易学典籍中,则用了“不易、简易、变易”三个概念对大道的本体、形式、和功用进行了阐述,认为道的本体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不易”状态,对道的认识可以借助“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简易”的思想方法,而道的功用是“变动不居”的“变易”。可见对于世界的基本认识上,儒释道三家是基本一致的。
谢涛还引用了当代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与《周易》的“道器象”理论相对比印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可以纳入“客观物质世界”(器)、“主观精神世界”(道)、和“客观精神世界”(象)三个范畴。东西方的思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到了宋代,哲学家朱熹的“理气论”成功地将形而上的“理”(道)与形而下的“气”统一了起来,从而启发了明清思想家们的唯物主义倾向。而“理气论”也使得朱熹学说成为元明清三代的官方哲学。而对于世间万物本源的“气”,中国人采取了“象”和“数”的两种不同研究思路。“象”即从形态与结构的角度对气进行定性的研究,其基本方法是“阴阳”;“数”即从数量与关系的角度对气进行定量的研究,其基本方法是“五行”。
谢涛的讲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框架性的梳理,让爱好者们深感耳目一新。会议在一遍热烈而祥和的掌声中结束。